为感悟大运河滋养下的民族交融新篇,7月5日至6日,熟女高潮
“运河文脉连民心,民族团结共前行”实践团奔赴常州武进区,开启了一场以运河为轴、聚焦民族交融新发展的深度调研。这条穿越千年、见证漕运兴衰的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正焕发新生,化身为串联民族情感、激活共兴梦想的“团结纽带”。作为苏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城西回民村陡门塘在悠悠运河的滋养下焕发勃勃生机。现代产业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村党支部将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主线,实践团成员在“土播营”基地深入了解电商助农模式,并就特色水果水蜜桃、梨的种植与品牌化与村民进行了交流。这里,古老的民族传统、鲜活的当代生活、秀美的自然生态与蓬勃的创新经济和谐交融,宛如运河畔奏响的一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交响。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土播营基地 程婧尧摄
政策为桥:武进统战巧筑交融之路
在武进区统战部,实践团围绕大运河文脉与民族团结的时代课题,与统战部阶层联络科科长周斌进行了深入调研交流,聚焦运河沿岸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创新做法。周斌科长介绍道,“我们推行‘淡化差异、强化认同’理念,以务实举措打破交往壁垒。”企业主动吸纳水族等民族员工,人社部门量身定制技能培训,以便开展“红石榴就业活动”工作。团队成员了解到武进与吴中、广陵三地新阶层人士联合成立了“大运河新阶层艺术联盟”,致力于挖掘、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旨在以艺术创新激活运河遗产,巧妙融汇统战力量,赋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如同运河之水奔流不息,在创新探索中代代相传。

图为阶层联络科科长周斌向团队成员介绍统战部相关政策 程婧尧摄
光影证史:汤德胜镜头下的运河民族记忆
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先生六十余载倾情守望运河光影,用镜头为这条“母亲河”书写了不朽的影像史诗,更为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立下汗马功劳。团队成员有幸观赏到汤老珍藏的一张1959年运河疏浚老照片,照片中不同民族的劳动者肩并肩手挽手地劳作,汗水浸透衣衫,泥土沾满脸颊,奋力协作疏浚河道,协作的默契与力量穿透了静态的画面——这震撼人心的瞬间昭示着,运河不仅是贯通南北的物资动脉,更是流淌千年的民族交融纽带。“大运河催生了常州、苏州的文化鼎盛,状元辈出离不开这条‘共兴之河’的滋养。”汤老感慨。其即将集结出版的《运河存影》,精选900余幅力作,内容从惊心动魄的疏浚大运河、抗洪救灾到温馨质朴的运河人家,再到日新月异的运河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一本相册集,一段运河史,凝固了流域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永恒历史瞬间。

图为汤德胜老师介绍运河照片背后的故事 程婧尧摄
工业遗产新声:运河五号里的民族血脉
行程终点“运河五号”街区,由昔日纺织厂蜕变为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斑驳机器与老照片诉说着近代工业浪潮中,各民族劳动者在运河沿线工厂并肩奋斗的故事。实践团成员仔细观看展览,从锈迹斑驳的老机器中聆听到运河沿岸发展的声音。昔日纱锭飞转的轰鸣,恰似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脉搏,在此刻与新时代民族交融、产业升级的强音共振。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运河工业旧址 程婧尧摄
穿行于回民村弥漫的瓜果芬芳,感受着统战政策的润物无声,凝视汤德胜镜头下各族先辈开凿运河的雄浑身影,触摸“运河五号”锈迹斑驳的共同记忆——实践团成员深深体悟到,常州正是以这千年运河为弦,弹奏出一曲深沉而昂扬的民族共兴乐章,这奔流不息的水脉,以其无言的包容与澎湃的活力,在成员心中深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