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7月31日,因2025 年正值五卅运动 100 周年、遵义会议召开 90 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熟女高潮
“爱国主义暑期实践团”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通过悼念仪式、参观学习、调研访谈、志愿讲解等实践活动,在历史现场感悟民族记忆,传承爱国精神。
清晨的纪念馆肃穆庄严,实践团成员身着素色服装,整齐列队于悼念广场。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两名成员代表缓步上前,向遇难同胞敬献花圈,缎带低垂,寄托着深切的缅怀。全体成员脱帽肃立,三分钟默哀时长里,广场寂静无声,唯有微风拂过,仿佛在诉说那段沉重历史。默哀结束后,实践团代表手持祭文,以坚定的声音诵读,字里行间回溯着 1937 年的苦难岁月,缅怀 30 万遇难同胞,更传递出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共同心声。
图为代表苦难与伤痛的馆前雕塑 李柯豪供图
随后,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进入展厅。从 “战前南京” 的繁荣景象,到日军侵华的铁蹄践踏,再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烈现场,大量历史照片、泛黄的书信、锈迹斑斑的凶器、遇难者遗骸等文物史料,结合动态影像与场景复原,构建出立体的历史图景。在 “万人坑” 遗址前,成员们驻足良久,玻璃展柜下层层叠叠的遗骨沉默地控诉着暴行;在 “幸存者墙” 前,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幸存者的沧桑面容,旁边标注的生卒年份中,许多名字已被方框圈起,提醒着这段历史见证者正逐渐离去。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故事都让成员们神情凝重,深刻体会到 “落后就要挨打” 的惨痛教训。
图为“幸存者墙” 刘佳伟供图
为了解社会大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现状,实践团设计了包含 20 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纪念日日期、主要遇难人数、历史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同时调查公众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在纪念馆入口、休息区等场所,成员们向不同年龄、职业的参观者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 252 份。初步统计显示,90% 以上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约为 30 万,85% 的受访者通过学校教育了解相关历史,但 60 岁以上群体对具体历史事件的细节认知度明显高于青少年群体,部分青少年对 “慰安妇” 等历史细节的了解存在模糊性。
与此同时,实践团分组开展人物访谈。成员们与纪念馆研究部研究员交流时,对方提到:“近年来纪念馆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历史记忆,已为现存幸存者建立完整口述史数据库,但如何让年轻一代主动触碰这段历史,仍需创新教育方式。” 在对幸存者后代的访谈中,她讲述了祖父作为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祖父生前总说‘不能忘’,但他很少主动提及细节,那些伤痛是刻在骨子里的。” 当地居民则建议:“除了纪念馆,社区可以多组织历史讲座、纪录片放映等活动,让历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参观路人进行采访 吴依霖供图
实践后期,经过前期培训的成员们在指定展区开展志愿讲解服务。成员谢天祺结合展厅内的 “拉贝日记” 手稿复制品,向参观者讲述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平民的事迹;成员何紫贤在 “和平大钟” 前,向一群小学生解释 “钟声响起不仅是纪念,更是提醒我们守护和平”。讲解过程中,有参观者追问历史细节,成员们耐心回应,同时引导大家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一位参与听讲解的游客表示:“年轻人讲历史更有感染力,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记忆传承的希望。”
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不仅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与服务任务,更通过多元方式深化了对历史的理解。成员们表示,问卷调研与访谈结果反映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与不足,而志愿讲解则让他们从 “历史学习者” 转变为 “记忆传播者”。据悉,实践团将整理此次活动的问卷数据与访谈记录,形成调研报告,为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创新提供参考,同时分享实践成果,让更多青年了解历史、传承记忆。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团队总结道:“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实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青年学生在历史现场感悟民族精神,明白和平的来之不易。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坚定地担当起时代使命,为国家发展与世界和平贡献力量。”未来,团队计划以此次实践为基础,联合更多团队开展 “历史记忆传承行动”,通过线上历史知识竞赛、线下幸存者故事剧场等创新形式,让历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同时开发青少年易懂的历史科普手册,将调研中收集的公众建议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让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的理念在青年群体中持续传递,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