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高潮

熟女高潮

学生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 | 从战疫烽烟到指尖传承:黄桥红色足迹中践行初心使命

信息来源:熟女高潮 作者:熟女高潮 发布日期:2025-08-10 点击:

8月2日至8月5日,熟女高潮 “烽火黄桥,赤心传薪”暑期实践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在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大家不仅聆听着1940年黄桥战役中,军民同心、以少胜多的英雄史诗,更深入探寻了黄桥烧饼与战役的深厚渊源——当年,正是这一个个热乎乎的烧饼,从百姓手中传到战士们手中,化作了前线浴血奋战的力量源泉,成为军民鱼水情的生动见证。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参观纪念馆 刘舒供图

据团队成员参观了解到,1940年秋,新四军在黄桥地区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展开激战。面对敌众我寡、后勤补给中断的困境,前线战士常因饥饿体力不支。危急关头,黄桥镇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12家磨坊昼夜碾磨面粉,63家烧饼店炉火不息,日夜赶制烧饼。这种以面粉、芝麻、糖为原料的烧饼,便捷耐存、热量充足,成为最理想的战士干粮。据记载,百姓单日赶制烧饼数万块,冒着炮火用扁担、竹篮送至前线。战士们称其为“打仗的底气”,陈毅元帅后来回忆道:“没有黄桥烧饼,就没有黄桥战役的胜利。”

图为群众赶做烧饼慰劳新四军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公众号供图

“烧饼传递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民心。”团队成员感慨道。战役期间,黄桥镇呈现“家家无闲人,户户做烧饼”的壮景:老人揉面、妇女烧水、儿童捡柴,青壮年穿越火线送饼。一首黄桥烧饼歌由此诞生:“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得饱,多打胜仗多缴枪”,歌词道出了军民鱼水情的真谛。新四军战士捧着百姓手制的烧饼,士气大振,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正因如此,黄桥烧饼被赋予“胜利干粮”的象征意义。2020年,140余名新四军老战士及后代重返黄桥,高唱《黄桥烧饼歌》,重温那段用烧饼铸造的峥嵘岁月。如今,黄桥烧饼的制作技艺已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但其承载的精神内涵远超美食本身—它是“人民战争”的鲜活注脚,印证了“民心所向即是胜利之源”的真理。

图为团员们制作黄桥烧饼 周歆妍供图

走出黄桥战役纪念馆,那些与黄桥烧饼相关的展品仍在眼前浮现,百姓支援前线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为了更真切地感受那段军民同心的岁月,团队成员们来到当地的烧饼工坊,亲手体验黄桥烧饼的制作。在烧饼店内,团队成员们在张师傅的指导下,和面、制酥、包馅,每个人制作二十个烧饼。揉进面团的不仅是馅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记忆。

随着烤箱关闭,温度上升,烧饼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当烤箱打开,金黄酥脆、香气扑鼻的黄桥烧饼呈现在眼前。咬上一口,外皮酥脆,内馅鲜香,感受着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刚出炉的烧饼堆成小山,芝麻在阳光下闪着油亮的光,很快吸引了往来游客。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里,藏着最鲜活的传播。黄桥烧饼的香气里,藏着一段鱼水情深的记忆。团队成员们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向过往行人说起那段烽火岁月——1940年的黄桥战役中,百姓连夜赶制烧饼,冒着炮火送往前线,滚烫的烧饼在军民手中传递,成了凝聚人心的纽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纪念馆前合照 刘舒供图

此次参观与制作活动,让每一位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黄桥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军民一心、众志成城的生动写照。黄桥烧饼所承载的,正是红色主义中“人民至上、团结奋斗”的核心要义。未来,大家将把这份在历史中汲取的力量与感动,转化为践行红色精神的实际行动,让烽火岁月里的军民情谊永不褪色,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