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挖大运河文化带滋养民族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密码,2025年7月12-13日,熟女高潮
“运河文脉连民心,民族团结共前行”实践团深入扬州菱塘回族乡与皮市街巷陌,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亲身感悟基层治理智慧,探寻历史文化传承足迹。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多元议事厅 黄雨雯供图
在菱塘回族乡的治理前沿,实践团首先聚焦扬州市首创的“多元议事厅”制度,该平台由五老人员、村委会、高邮市法院和高新区法庭共同组成,其硬核特征在于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军人组成的队伍强。为提高专业性,五老人员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议事厅亦聘请法律顾问以指导建议。团队成员们近距离参观了解到,“五老”凭借其在村民中的深厚威望和熟稔乡情的优势,成为议事协商与矛盾化解的核心桥梁。“‘五老’德高望重,他们说的话,乡亲们听得进、信得过!”清真村党委书记杨梦雪向团队介绍时,重点展示了议事厅三年化解百余起纠纷的丰硕成果,尤以水厂征地案为典型,村民因保险名额分配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决议难产、次生矛盾频发。面对僵局,村干部成立专项化解队伍,秉持“公心”原则,充分发挥“圆桌议事”机制作用让五老人员出面协调,历时4年,经40余次小组会议、近百次入户沟通的民主协商,终促成共识并彻底解决遗留诉求,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基层“寻找共同点”的治理智慧。

图为清真村书记杨梦雪与实践团座谈交流 黄雨雯供图
菱塘乡党委副书记林传清补充道,村干部善用五老经验在“人情社会”中弥合代际差异、凝聚共识。整个议事过程强调深入沟通、寻求共识、形成闭环方案,有效化解了复杂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菱塘乡积极推进村民小组自治,林书记以自身网格员经历为例,介绍了菱塘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21个村民小组划分为3个网格和6个微网格,分别配备专业网格员,定期走访入户以了解村民需求,并将矛盾调解与民族旅游美食节、文艺下乡等活动相结合,在党建引领下切实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为精准把握民意,团队线下发放问卷30余份,访谈对象涵盖青年学生至八旬老者。成员范晶晶在走访咖啡馆服务员时,了解到其朋友院前土地纠纷经议事厅多次调解最终圆满解决的案例,感慨道:“议事厅就像运河的支流,把大家的心汇聚到一处。”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发放问卷 黄雨雯供图
带着基层治理的鲜活感悟,实践团走进了弥漫书香的边城书店。主理人王军为访谈的队员们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运河文化交流图景。他轻抚着一本从韩国购回、带有韩文批注的明代《诗经》珍本,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运河曾是中华文明辐射东亚的‘文化大动脉’,这些古籍就是最有力的物证。”当成员程婧尧好奇询问古籍保护如何“活”在当下时,王军展示了正在修复的古籍残页与据此开发的精美文创产品“老祖宗的技艺不能只躺在库房里,注入时代活力,让年轻人喜爱,才是真正的传承。”队员们亲手触摸这些承载着历史对话的泛黄纸张,对运河促进的文明交融有了更切身的体悟。书店内修复师专注的身影与古籍散发的独特气息,让队员们感受到守护文化根脉的匠心。

图为王军介绍古籍修复初心 黄雨雯供图
从菱塘议事厅的圆桌到边城书店的古籍库房,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大运河不仅滋养了扬州的“沧海桑田”,其蕴含的包容与智慧,正通过“多元议事”凝聚当下共识,通过古籍修复连接历史血脉。议事厅里化解的邻里乡情,古籍中流淌的文明印记,共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生不息的基石。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有所感想——守护运河文脉,既要激活基层治理的“活水”,也要传承历史深处的“书香”。团队成员将以青春之力,自觉成为这条千年文脉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的凝聚力。